百岁军医叶慧方


图片关键词

2016年128日,北京,301医院百岁老军医叶惠方。

叶惠方已经100岁了。

进到这位百岁老人的家里,到处都是“宝贝”。进门桌边的几把椅子,用了几十年了;

书桌的玻璃板底下,压着许多老照片,有叶教授和她的导师——中国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的合影;

还有一家木质钢琴,叶慧方的女儿王泽鸣颇为感慨,“那是我母亲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买的,五十多年了”。

王泽鸣还拿出厚厚几本剪报,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母亲的珍藏。

除此之外,还有不在场的,比如叶惠方教过的几代学生以及她几十年医生生涯中救治过的病患。

这位多年退而不休的老专家,如今因为身体原因终于回家颐养天年。

出身医学世家的她,在谈及当下医患关系时,不假思索地表示,“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很简单,医生就是给病人看病的,我父亲当年就是这么说、这么做的。”

“医生就是给病人看病的”

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曾说过:医生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单纯地或仅仅依赖检验报告做医生是危险的,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

叶惠方正是林巧稚的学生和助手,也是301医院妇产科创始人,她在国内开创了“无痛分娩法”,推行了产房一切为了病人的“无声运动”,并创下剖宫产率在当时北京所有医院妇产科最低的纪录。她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妇产科免疫学及遗传学研究。

1917年,叶惠方出生于广东的医学世家。1934 年,17 岁的叶惠方如愿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院。但抗日战争很快爆发,叶惠方在回忆文章中提到,“我们刚刚把考卷交上去,卢沟桥的炮声响了。学校失去了宁静与秩序,老师和同学被迫离校。”

直到1938 7 月,复课后叶惠方返校,她回忆那段岁月时称:“我们每次走进实验室,都视之为深入临床,对每个实验操作都力求尽善尽美;直面患者时,更是丝毫不敢懈怠,务必精益求精。这些努力,为后来当好临床医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实习结束后,叶惠方先后在重庆中央医院妇产科、天津中央医院妇产科任临床医生。直到1949年,她和陆维善、黄宛等许多同学重新回到协和医院,并顺利通过考试留院工作,后来又到301医院建立起妇产科并在此工作到退休。

1992年,中国开始实行专家门诊制度后,作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叶惠方坚持出普通门诊,因此被称为“不看专家号的专家”。

301医院妇产科主任孟元光也称,叶惠方其实1988年就退休了,但是一直在门诊看病人,而且一直看的普通号,“真正做到了当临床医生,而不是离床医生”。

1999年春天,已是八旬高龄的叶惠方,接诊了一位从苏北赶来的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小患者。患者家贫无钱治疗,叶惠方就把患者和家人接到自己家里。

孩子做完第一期手术后,由于是假肛,常常大便失禁,在她家里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一年之后,孩子做第二期手术,全家三口再次住进叶惠方家,直到完全康复。

十几年后,年已过百的叶惠方谈起这件事表示,“他们从农村过来,又没有钱,总不能让他们自己去找旅馆住,所以就住在我这了”。

捐献遗体、不搞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离世后,不搞告别仪式,不留骨灰,遗体捐给协和医学院做医学研究用”几张泛黄的旧信纸上写着叶惠方的遗嘱,相关手续已经办好。

叶惠方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最后一次捐献,一如以往。

1987年,叶惠方退休时,将自己积累的上万册书籍、资料和积蓄的15000元以及亲友寄来的2000美元捐给科室作为发展基金,资助骨干出国留学。

1995年,老伴去世后,她从简办理丧事,仅在婆婆坟后挖个小坑埋葬骨灰,却将抚恤金加上积蓄,凑够了一万元捐给“希望工程”。

王泽鸣则回忆起了另一件往事。2000年,84岁高龄的叶惠方独自乘车到广州,代表在海外的亲戚,将祖上留下的住宅,捐给家乡的培正中学。

退休后,除了依然开设日常门诊,叶惠方给自己找了一份新工作——为医院年轻医务人员开设英语学习班和研究生学员英语补习班。到后来,医院勤务人员、他们的子女、医护人员的子女也开始随她一起上课。到现在,她免费教授英语的学生至少有5代人。

1987年考到叶慧方门下做研究生的汪龙霞则表示,就在前两年,叶惠方还在帮着她修改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我们那时候英语不是很扎实,后来国家学术交流增多,跟不上;不仅自己,女儿也跟着叶老学英语”。

总医院技术员许运想在叶惠方上了年龄后陪护其多年,三个孩子也是跟着她一直学英语。“我1998年接触叶老,在医院做清洁工作,搬了很多次家,后来叶老就让我到她家住。”

在叶惠方家中,她表示,“不收学生,不教学生,活着就没什么意义。”

(当代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