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频频为他背书,只因他当好了一个“秘书”


由创业邦、搜狐联合主办,一汽-大众全新一代迈腾特约赞助的创业邦100未来领袖峰会暨创业邦100年会于12月1日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创业邦总编辑李劳主持了主题为《怎样的产品值得付费》的圆桌对话。

邦哥注:为何会讨论内容付费这一话题?

还记得今年在内容付费领域发生的变革么?

邦哥可还记得那一串串那人艳羡的销售数据:

马东的音频内容产品上线首日收入超过 500 万;

《李翔商业内参》收入超过 1400 万,目标是卖到 3000 万;

语音付费知识问答产品分答上线 24 天估值 1 亿美金、融资 2500 万美金。

...

种种迹象表明,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以下所整理的嘉宾演讲中,频频提及《李翔商业内参》,这个曾经普通的商业记者,只是做了一个类似专门替部长做信息简报和信件分类工作的秘书,为何如此受人追捧。

犀利观点如下:

1.买书算是传统情况下最早内容付费的一种。

2. 其实优质的内容也是一种商品,你也要为它去付费。

3.真正在现有技术条件之下,内容付费的繁荣周期应该才刚刚开始。


从左到右依次为:创业邦总编辑李劳、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PLUTO音响创始人李海波、有车以后创始人徐晨

以下为消费升级论坛Panel对话(由创业邦整理,未经对方确认)

Round 1:为了什么东西而付费,以及背后付费原因是什么?

李劳:在座的各位创始人作为普通消费者,在互联网上曾经为哪些内容产品付费,我指的不是在京东买手机,而是在日常生活采购上为什么东西付费,以及你们付费的理由是什么?


创业邦总编辑李劳

秦朝:从内容消费上来说,最早的买书行为也算是内容付费的一种,当然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从近两年内容创业的角度来说,最早的内容付费应该是成为第一批罗辑思维的会员,再到后来购买得到App上的一些内容,比如《李翔商业内参》。还有咨询类的问题,我都愿意付费。

而付费的原因首先是觉得比较值,当年罗辑思维最开始做一天60秒语音时,200块钱的会员产品,每人每年每天60秒,我觉得200块钱非常划算。在《李翔商业内参》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商业信息被提炼出来为你提供服务,虽然我知道这个产品服务不只是针对我一个人,但是我依然觉得对我有价值,再加上价格实惠。像罗辑思维的会员和《李翔商业内参》都是解决了这一痛点:

帮我们从海量移动互联网信息中筛选精华,这个劳务费我觉得值得。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

李海波:我在内容付费上花费不少,主要是基于这几个考虑

如果充实自我,需要一些东西,这肯定会付费,这种付费大多针对一些学习性的东西,比如《李翔商业内参》以及商学院的内容,而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另外,非常多的付费内容是出现在我自己的个人兴趣中,比如我对音乐感兴趣,我就对部分音乐进行付费,同时还会购买国外有版权的音乐会员,这其实也是一种付费方式。

我们之所以付费也是基于这两个方向:

第一尊重人的版权价值。 如果价格与付出的辛劳不成比例,那未来就没有人再做这样的事,这点一定要意识到。

第二如果没有节选,总是大海捞针似的找内容,那就等于在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在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到今天才意识到,70年代时,我们一直生活在互联网免费产品时代,当年打游戏能破解的绝不付费。可是今天我们发现,付费用户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始终都觉得买装备、买知识就是要花钱,就好像天生具备这样的属性。如今,我们正好赶上这个时代,尽管我们只是付费用户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PLUTO音响创始人李海波

李劳:内容付费,十几年前付费内容在互联网就已经很发达了,只不过隐藏在青少年群体中。

游戏是典型的内容,为游戏中的装备付费是典型的为内容付费,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真正的大生意。

李海波: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微信培养了200元以下的付钱习惯,我们会发现如果买内容产品的上限设定在200元以上就不那么轻易接受了。

徐晨华:听三位聊的时候发现,大部分理解的内容付费都是关于资讯类的,比如《李翔商业内参》,我们狭义的内容就像这样,但实际上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冲击下,

所谓的内容,直播也可以称之为内容,我们很多人都为直播付费,在罗辑思维上付费买书,这是比较原始层面的。还有比较好玩的有发红包,甚至给别人打赏,都是一种内容付费,我们应该更加广泛地看待这个问题。

其次,为什么现在才谈内容付费这个概念呢?可能我们意识中最原始的内容付费项目应该是像《李翔商业内参》这种的,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是他的订阅用户,比方说,我没有太多时间看报,但我原先是做报纸的,有看报的习惯,但现在报纸的速度太慢了,因此需要有社会精英人士把这种精华的信息摘编出来提供给用户,同时你会发现这种获取知识的成本很低,又能充分利用更多的碎片化时间,这时我们才开始真正为内容付费了,但是我觉得在十多年以前,玩QQ的时候付费就已经开始了,因为我买过装备。


有车以后创始人徐晨华

李劳:其实,QQ秀在当时已经有千万级付费用户在支撑了。因为这轮为内容付费的浪潮也是结合互联网得以实现的,用户付费非常便利,我们感觉花这点钱并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因此也就习以为常了。

在这个节点上我们不妨畅想一下,如果在PC时代付费的只有极少数人群,移动端没有的情况下,可能现在只有几亿台手机,但现在场景越来越多,这几亿台中50%、60%都绑卡了,都在支付,这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扫清了为内容付费的障碍。

Round 2:支付障碍、信息冗余等障碍跨过去后,对内容付费有着怎样深刻的变化,繁殖周期又有多长?

现在门槛刚刚越过去,之后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付费内容领域会发生怎样深刻变化。过去20年互联网导致的的信息免费问题一度让我们认为所有内容就应该是免费的,但是当越来越多免费信息冗余时,它形成了一定的障碍,用户不知道如何选择看什么的时候,这时候就要付费了。而这也让很多传统媒体人员开始重新生产,所以以上所说的这些门槛越过去之后会对付费内容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比如说繁盛周期有多长?

秦朝:李总说的几点特别重点:

第一,支付障碍问题。

我们都知道PC时代支付障碍是很大的,有付费的欲望但又被支付条件所止步。正因为支付难导致了大家不去付费了。另外,互联网造就了用户存在“免费思维”的心理。

所以支付障碍一旦扫除,随着支付习惯的养成,再加上免费心理的消除,也是时候回归到正常的商业付费时代。

以后大家对于互联网和实体商业的区分其实并不那么严格,至少我理解是这样的,大家处在身处互联网时代,就理所应当认为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付费。

所以这个繁盛周期到底有多大,我觉得才刚刚开始。

第二:信息要精华。

现在有一种价值观认为如果是东西是免费的,可能没有太大价值,免费东西就泛泛看看而已,但如果真想看好内容,想从信息里抽出精华,的确,这个钱花得值。而且这个习惯会要求免费或者免费的也少了。

李海波:有时候做事情首先要学会判断,这个时代的趋势是什么,有些事做早了也徒劳。刚才说到最关键的是支付环境跟支付手段的成熟,当这点还没做成的时候,如果我从前买一本杂志需要线下买,货币化让媒体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信息的传播方式,但是现在一切都没有变,变的只是传播的载体。现在买内容,不管是看的、听的、读的,所有的内容和从前买杂志没有任何区别,还是需要媒体做出好东西用户才会花钱购买。

今天互联网唯一打破的一点是:不再是少数人能做的事情。即使定价出了以后,如果东西不够好,通过网络的良性观察体系,能帮我们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个筛选也取决于由于现在的信息过度爆炸,把现有圈子分散成上千个圈子,层层之间老觉得互联网让大家更公平更透明,其实没有,因为我的圈子跟你不相交。

徐晨华:这个话题比较大,不太好回答。我把这个概念缩小一点来看,我们刚才聊的是内容概念,我缩小到传统意义上的内容。这个内容也属于消费升级的一部分,为什么现在为传统意义上的内容付费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貌似现在人变得非常有钱。

发个红包低于100不好意思发,检查下自己每年发出的红包数,一不小心几万就没了。

第二个原因是在这个时代里,信息太多太繁杂,对我们来说知识慢慢会成为生活里非常或缺的一部分。

知识相当于优质的内容,这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稀缺,需求量大,它其实也是商品。

第三个原因就是移动支付的习惯、场景,还有工具已经非常成熟了。

这个习惯在我看来可以说是被微信红包影响的,因为绑定了银行卡才发现,付费的《李翔商业内参》可能比买本杂志还要方便,不需要找报刊。

第四个原因是IP化的信息,它非常接近人的生活。

我们有没有可能做一些对想买车,有车以后的用户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只要我们能触及到他们内心真正的痛点,他们就有可能会为你的IP背书。

李劳:我来总结下三位的分享,秦总讲到现在内容付费才是回归到正常的商业本质,消费一个东西支付一定的代价,这可能是最低的代价,如果让第三方支付的话可能要花更多的成本。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内容付费的繁荣周期应该才刚刚开始,如果将来短时间内没有大技术环境的变化,这个周期就难以估计什么时候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