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演现场怒怼投资人却融2千万 她用手机摄像头监测300万人心率


心潮减压创始人邹


文| 铅笔道 记者 唐郡


导语


“为什么你不去做一个智能硬件?纯靠摄像头,怎么可能达到足够的准确率?”


“不需要,手机摄像头就能达到智能硬件的准确率。”


邹邹清楚记得她跟龚虹嘉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创新谷路演现场,她在台上,他在台下,两人就该不该做智能硬件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邹邹研发了一款用生理指标(心率、呼吸等)量化情绪,进而为用户进行心理疏导的App——心潮减压。其中的关键技术是用手机摄像头监测用户的心率和呼吸,准确率约90%。


2015年7月底,邹邹带着产品寻求天使投资,原本信心满满,却在路演现场与行业大佬互怼,融资好似成了泡影……


 

注: 邹邹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量化情绪

低沉的雷声从远处滚滚而来,天上下着大雨,水汽弥散在空中,让人辨不清方向。晚上8点,邹邹正在吃饭,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我……我现在很紧张,怎么办?我手脚发抖。”对面的人吞吞吐吐,声音发颤,是小马。


他马上要参加驾考,科目二。打雷下雨加上考试压力,他紧张得没法儿上路。作为心理咨询师,邹邹成了他求救的对象。


情况紧急,邹邹放下筷子,起身走到一旁,立即为他做了一个5~6分钟的心理疏导。渐渐地,电话对面的呼吸声平稳下来,语气不再发抖:“行了,我可以上考场了。”


当晚,小马再次打来电话:“科目二过了,要不我明天就过来你们这边吧。”

邹邹有些喜出望外。她准备做一款用生理指标(心率、呼吸等)量化情绪,进而为用户进行心理疏导的App。


情绪量化技术是她的博士研究课题。邹邹改良了PPG技术(MIT开发,利用LED绿光和红外光,以及两种光传感器来检测心率),利用手机摄像头结合自然光及摄像头闪光,提取用户面部、手指的血液流动数据,从而监测用户的心率、呼吸。


但她不懂产品设计,项目停留在技术研发阶段。小马懂,只是对心理咨询效果将信将疑。驾考后,疑虑打消。次日,小马加入团队,成为运营兼产品合伙人。


小马的加入推动产品进入原型设计阶段。

准确率达90%

邹邹打算先用一个产品快速验证市场。安卓机型太多,算法匹配工作量很大,不适合初创团队。彼时,苹果手机主要为iPhone 4及iPhone 5两款机型。她决定先开发iOS版本,测试用户接受度。


2015年5月,心潮减压iOS版App上线,其主要功能为监测和疏导。App通过摄像头拍摄用户面部,从而监测心率和呼吸并给出压力指数。最后,系统为用户提供音频和呼吸两种调整方案。


 

   心潮减压App


产品上线后,邹邹马上成立公司,开始测试、修改App。测试用户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ASO(应用搜索优化)导流的普通用户;另一部分是定向抽取的付费测试用户。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测试手机监测准确率。此前,PC摄像头监测准确率能达到96%。至于手机摄像头监测效果,邹邹心里也没底。


她在华南师范大学内找了280多个学生现场测试。测试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团队借来学校的多导生理仪(能记录人体多项指标的仪器),让手机App和专业仪器同时监测学生心率,然后对比二者数据。


怎么可能!”看着两边的数据,测试学生惊呼。App显示心率86,仪器显示心率85,两者只差一个数值。测试继续进行,App与仪器的数值差距不超过正负一。测试学生仍然不敢相信:“这是怎么做到的?”甚至有人质疑团队作弊。


但邹邹已经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App监测准确率在90%以上。接下来,她打算一边找融资,一边开发安卓版本。

怒怼龚虹嘉

邹邹的融资之路从各类创业大赛起步。7月底,她遇到创新谷的投资人。对方对心潮减压的技术很感兴趣,但还有些犹豫,于是邀请邹邹参加创新谷的创业大赛。


路演顺利,在场感兴趣的投资人不少,邹邹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创新谷董事长兼LP龚虹嘉却抛出质疑:“为什么你不去做一个智能硬件?纯靠摄像头,怎么可能达到足够的准确率?”


“不需要,手机摄像头就能达到智能硬件的准确率。”邹邹一口咬定,并提出了3种验证准确率的方案。谁知对方一一拒绝。


这不是存心找茬么?她委屈又生气,当场怼回去:“3种方案你都不愿意,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数据不准?”“我做了几十年摄像头,一定比你懂!”龚虹嘉也寸步不让。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众人都傻了眼。路演现场跟投资人吵了起来,结果不言自明。彼时,邹邹的学者脾气上来,撂下狠话:“你们今天不投‘心潮’,以后一定会后悔的。”拂袖而去。


下台之后,邹邹才知道自己怼的是龚虹嘉,著名科技企业家。核心技术被大佬质疑,她知道接下来的融资道路有些艰难。“投资人过来基本就是聊聊,不投。”有一个投资人愿意投300万,条件是公司转型,用心率监测技术做一款社交产品。


邹邹有些犹豫。“自己很坚定,但我必须对团队负责。”她答应考虑。投资人走后,她把大家叫到一起,说明状况。“坚持做心潮减压,我们可能要苦一年;转型做社交,马上就能拿钱,大家觉得哪个方式比较好?”


CTO最先表态:“不拿融资,我们先把产品做出来。”其他人也纷纷表示同意。邹邹松了口气,打定主意继续坚持。

龚虹嘉投了600万


融资无望,邹邹干脆埋头产品研发。团队继续完善监测和疏导功能,又根据用户反馈增加了社交元素。2015年11月,心潮减压App每日下载量约600次,用户总量6万多。


原以为,清苦的日子还将持续,转机却跳了出来。


创新谷投资人递来消息,龚虹嘉约邹邹喝下午茶。“他要干嘛?又来找我吵架吗?”想起初次见面的针锋相对,邹邹有些忐忑,但仍然决定去见见。


走进茶餐厅,龚虹嘉已经坐在餐桌旁。见面后,两人寒暄几句,对方又问了两个问题。


“你们人员有变动吗?”


“增加了一个技术大牛。”


“你们还在做之前的事情吗?”


“是的,还在做。”


气氛出乎意料地和谐。邹邹正纳闷本次见面的目的,对方一拍手,说: “好,那就投吧。”


她吓了一跳,脱口而出:“你开玩笑的吗?”


邹邹将信将疑。双方聊了一些细节后,她走出餐厅,掏出手机,把融资消息告诉团队:“他说要投600万。”团队的反应出奇一致:“他骗你的吧。”


当月,天使轮融资到账,邹邹才彻底相信,龚虹嘉投了她600万。

300万用户

有了资本支持,邹邹加速产品研发和迭代。


她着手调整了App界面设计和减压内容。界面上,她放弃了苹果商城欣赏的极简风格,把用户需要的功能尽可能摆在显眼位置;减压内容上,增加了游戏、视频等多种减压方案。去年3月,iOS用户次日留存约45%。


4月,更大的变化出现。酝酿近1年,心潮减压安卓版App上线。安卓用户基数大,上线首月,用户量为5万多,几乎是iOS用户量的一半。


与用户量一同上涨的是App收集的用户数据。产品上线之初,邹邹在其中嵌入了一份用户调查问卷。用户量超过20万时,心潮减压后台回收了2万多份问卷。


团队分析问卷后发现,用户最大的需求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其次是缓解疲劳;再次是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排在第四。此外,用户对音乐+人声引导的减压方式接受度最高,游戏等方式具有一定使用门槛。


由此,邹邹决定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场景减压方案,大部分减压方案以音乐+人声引导的方式呈现。


 心潮减压呼吸疏导。


7月,心潮减压App3.0版本上线,用户点击特定减压场景(如专注、振奋等)即可获得相应心理疏导。


2个月后,心潮减压用户增至150多万,邹邹启动下一轮融资。聊了几个投资人,她发现,所有人都在问她同一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盈利?怎么赚钱?”


“对啊,确实该考虑收费了。”她决定增加付费产品。第一个付费产品是舒眠音频,紧接着是心肺压力检测。


“线下心理咨询中,收费比不收费效果好,因为付费用户会很配合。”邹邹没想到,这个道理在线上同样适用。付费产品上线后,用户使用时长从6分钟延长至18分钟,新增用户付费率6%。


与此同时,心潮减压获得了各大应用商店的推荐,用户量快速增长。当前,心潮减压App用户总量约300万,付费率5%。


 

  邹邹把睡眠疏导功能独立出来,做成微信小程序——小睡眠。


今年2月,心潮减压获2000万元A轮投资,由原创资本领投、龚虹嘉跟投。下一步,邹邹打算继续优化算法,拓展用户,也考虑跟智能硬件厂商合作,推出智能减压系统。


编辑   薛  婷     校对   汪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