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狂老板让员工狂瘦70斤 做SaaS管理1万健身房


 

 青橙科技创始人Kent


文 | 铅笔道 记者 赵芳馨


导语


Kent的公司有一条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参加锻炼,每人每月还有1000元的健身基金,一年12000元,必须用完。


上个创业项目的前端工程师继续跟着他创业,几年下来,瘦了70斤。而他自己,去年也参加了6次马拉松,“可能比跑了很多年的人都跑得好”。


这一切都源于Kent的第二次创业,与健身有关。


2014年7月,他成立青橙科技,以SaaS工具为基础,团队相继开发了健身房管理系统和健身会议培训管理系统。前者用于健身房的日常管理,如前台刷卡、购买课程、会员管理等;后者主要解决行业会议和培训的报名问题。


 “健身房管理”App


一年后,团队将产品移动化。健身房管理系统分为“健身教练助手”的教练端App,以及除教练之外其他工作人员使用的“健身房管理”App。此后,产品由原来覆盖健身房转变为服务全部从业人员。


截至目前,两款App上已有4万多家新建健身房,其中活跃的在1万家左右,聚集了15万健身教练,其他从业人员6万人,覆盖200多家培训机构和会议主办方。


未来,青橙科技不局限于SaaS服务商,而逐步发展成为行业提供推广、招聘等一站式的服务平台。


 

注: 黄而慧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帮忙帮出的二次创业

这是Kent第一次来到健身工作室。


上一个创业项目途客圈被收购后,他带着团队搬到了收购方。以前管理一个公司,现在管理一个部门,Kent突然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


站在100多平米的工作室内,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与大型健身房不一样,这里主要提供团课和私教服务,而少有自由训练。


教练指导下的科学健身,让Kent爱上了运动。不过,约课的过程非常不“互联网”,基本是手工管理:他需要打电话给教练,询问对方当天几点钟有什么课,是否已经满员等。


经常打电话也“挺有压力的”。教练若在上课期间则不能接电话,他只能在微信留言,等教练下课之后再回复。“但那时我可能早有别的安排了。”


闲着也是闲着,工作之余,他拉来前途客圈的同事陈驰远帮工作室开发了一款软件,“类似苹果手机的日历”。教练可以把每天的课程记在日历上,共享之后,Kent就能看到教练的空闲时间,直接打电话预约即可。


如此一来,上课就方便多了。渐渐地,工作室给所有的会员用上了这款软件,还不断提出了新要求,比如会员卡购买、充值等功能。


过了一两个月,到了2014年春节,Kent有了两个收获。一是经过锻炼,他瘦了20多斤;二是软件逐步完善,工作室的老板刘霄瑾(刘姐)很认可,还介绍给同样开健身房的朋友购买使用。


与创新工场(曾投资过途客圈)的一位投资经理徐薇聊起此事时,对方提醒他,“是不是可以尝试做一做健身SaaS?”


听者有心,但Kent并不了解市场。2014年5~6月,他开始跟着刘姐辗转各大城市,参加健身大会。


行业较低的IT化水平给了他信心,他决定二次创业,做健身房管理SaaS。一个月后,青橙科技成立。


巧推产品

单枪匹马之时,Kent做的软件比较简单。成立公司后,团队得考虑开发出一款产品。10月,青橙科技的第一款产品“健身房管理系统”完成。同期,项目获得创新工场5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


健身房管理人员利用软件(PC端)在后台设置好教练的课程、会员卡等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一个会员端页面,“类似微店”。之后,会员即可在微信公众号(H5界面)内购买课程或会员卡。系统的另外一端(H5界面)则同步给教练。


成立之初,刘姐成为青橙科技的合伙人。在她的推广下,“健身房管理系统”有了几十家种子用户。


 

 “健身房管理”App


瓶颈随之而来,靠口碑相传,新客户增长缓慢。整个团队既没有健身行业的背景,也缺乏地推经验,只能打电话给陌生的健身房,一家一家地介绍产品。


不过,参加过几次健身大会后,Kent发现了一个高效率的法子。


在大会上,作为专业人士的刘姐讲课的效果很好。他受到启发,也在会上开了一门培训课程。前头刘姐讲怎样开自己的健身房,后面他就紧接着讲怎么用互联网管理健身房。


经试验,转化率高了,但他还是觉得太慢。因为课程太多,假设有1000名从业者参加大会,可能只有100人听了他的课,“其他人我都接触不到”。


此路仍不顺畅,Kent考虑与健身大会合作,让主办方帮忙推广自家产品。


细聊起来,他却有了意外收获:会议的报名流程非常原始,参会者都是打电话报名、微信转账报名费;主办方再用Excel表格记录信息。


他找到主办方的负责人,抛出橄榄枝:青橙开发一套系统,帮助主办方解决大会的报名问题。


这相当于公司的第二款产品——“会议培训管理系统”。会议主办方或培训机构在后台设置好门票价格、课程等,用户通过微信买票、选课,之后获得二维码,到场后扫码即可签到。


而帮别人也是在帮自己。“用系统报名的人多是健身房老板、高管,他们都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一场大会的转化率较高,“1000人的会议,我们可能会转化100多家客户”。加之在当时,国内这样的会议主办方只有不到百余家的体量,2014年年底至2015年6月左右,青橙科技覆盖了行业内90%的大会或培训机构,收获600~800家健身房客户。


与此同时,项目获得2000万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顺为资本和动域资本。


从服务公司到全行业

拿到A轮融资之前,青橙的团队只有6人。钱真正到手了,Kent才觉出自己做的事情有“大生意”的潜质。他也开始思索,青橙到底要做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两年多的发展,健身行业的从业者们不断聚集到产品中来,“这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青橙不单是SaaS工具服务商,还能发展为平台,帮助从业者对接各种各样的服务。


但首先,产品要覆盖足够多的健身房客户,才能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此前,团队主要向健身房的老板,自上而下推广“健身房管理系统”。产品是给公司使用的,而不是面向教练个人。若某位教练离职去了其它健身房,可能后者还用着手工式的管理方法。


Kent转念一想,为什么不把产品个人化,全行业自下而上推广呢?“让健身房里的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使用这套系统。”


 “健身房教练助手”App


想好了方向,团队从2015年下半年着手产品移动化,“要服务行业内的每一个人”。


原有的“健身房管理系统”变为“健身房管理”App,面向健身房除教练外的从业者,如老板、前台、销售人员等,并为他们提供模块化功能(前台刷卡、课程销售等)。


在此基础上,教练端单独分离出来,成为“健身教练助手”App。为了方便个人使用,当教练在A健身房时,他的教学内容等信息与其绑定,若更换至B健身房,这些内容同样与该地的青橙系统联系在一起。假设健身房没有使用青橙系统,App还为教练提供新建系统的功能。


Kent以Outlook和企业邮箱做比喻。“教练端相当于一个Outlook,用它可以操作不同的企业邮箱。如果公司没有企业邮箱,用户还可以在Outlook里新建一个免费邮箱来用。”


近半年的研发后,去年4月,两款App上线。团队仍通过大会、培训机构来获取用户,不过这一次,他们不用在从业者中筛选出健身房老板,而是全行业网罗用户。


新增客户如雨后春笋。“每个月都能增长五六百家健身房,将近1万名教练。”

一站式服务平台

产品形态改变后,青橙由原先的服务企业转向服务个人。但这只是Kent规划中的第一步。


对管理人员和教练来说,工具是他们日常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在积累足够多的用户之后,青橙就可以转变为平台,为健身行业从业者们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比如围绕一位老板,除了管理好健身房外,其最大追求可能就是拓展新会员了。所以团队在内容管理之外,还可以增加“健身房推广”的功能,整合大众点评、支付宝口碑、悦跑圈等线上推广渠道。


照此思路发散开来,平台可为从业者提供一条龙服务,比如招聘、对接健身餐或运动器械供应商,甚至是帮助用户开健身房。在Kent看来,青橙最有优势的地方还在于培训。


去年下半年,团队一边开发新功能,一边与各渠道谈合作,做技术对接。12月底,“健身房管理系统”App上线了推广(暂只有支付宝口碑)和培训功能。


用户量也不断扩展。两款App上已有4万多家新建健身房,其中活跃的在1万家左右,聚集了15万健身教练,其他从业人员6万人,覆盖200多家培训机构和会议主办方。

  

◆ 一起健身!


今年1月,时隔一年后,青橙科技获得春晓资本的A+轮投资。Kent看中投资方旗下的金融服务公司,“这些服务今后都可以接入平台,给健身行业提供金融服务”。


如今,从做工具到平台,Kent的二次创业路已经步入第三个年头。每一次公司搬办公室,附近一定要有健身房,他坚持和同事们一起运动。


而2013年底他第一次接触健身工作室时,还没有想到自己会与健身行业有什么关系,并在此后度过了一段可以称之为“享受”的创业,并仍在继续下去。

 

编辑   王  姝     校对   刘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