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龄理工男帮用户写健身日记 纪录身体蜕变 吸粉2千
◆ 变型创始人玄亚潼出生于1981年,看起来却只有20多岁
文| 铅笔道 记者 褚琳冰
►导语
玄亚潼的生活有两项重心:健身和创业。2014年坚持健身以来,他的体重由54公斤增加到了67公斤。
2015年10月,他开始策划“变型”:一款帮助健身者记“日记”的App,通过每天录入身体数据和运动数据,追踪用户的身体改变情况。上线以来,App已自然积累了2000多名用户。
另外,与App配合使用的智能手套也在研发中,现已完工程机。戴上手套后,用户可以获得受力大小、运动次数以及心率等数据。
现阶段,“变型”正在通过与健身房合作积累用户,计划未来通过广告、硬件销售等形式进行盈利。
2016年1月,“变型”获得来自个人的种子轮投资200万元,并于本周三,收获投资人追投的200万元。
注: 玄亚潼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健身者应该记日记”
奔跑在足球场,却时常体力不支、被他人撞倒,让玄亚潼意识到自己必须变得更强壮。2010年,他购买了私教课程,下定决心增肌,却和很多健身者一样半途而废。
当时,他的第二次创业已经开展两年,项目是研发智能镜子、智能茶几,以镜面为屏幕进行人机交互。2014年,项目因为资金、团队等原因搁浅。
事业与健康都处于低谷,健身成了他调整状态的选择。为了让自己坚持下去,他采取两种办法,一是用本子记日记,二是找个搭档一起运动。
这一次,他获得了成功,半年增重5公斤。对比之下,同期加入健身房的另外一个人却因没有看到外形改变而十分消极,无果而终。
◆ 2014年6月,玄亚潼(中)与健身搭档(右)参加Color Run活动
此时,新的创业想法也在健身房酝酿出来:人们不能坚持运动,是因为没能看到成果;如果能在日记上看到点滴变化,就会比较容易坚持下来。
随后,在《施瓦辛格健身全书》里,他印证了自己的想法:“正如探险家使用地图……健身者也应该通过记日记,记录训练的进度,安排未来的训练”。
他想到做App和智能硬件,让健身者更便捷地记录数据。当时,做硬件出身的他有了对于智能手套的构想,却对于研发App、做互联网项目一窍不通。为此,他还特意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了几个月,学习运营和管理等。
2015年,他独自研究App和智能手套的产品原型设计:用户可以在App上录入身体数据和健康数据,App根据数据生成为用户定制的虚拟人物画像和运动方案,用户只需跟随方案训练即可;智能手套可以即时收录运动数据、检测运动情况,辅助用户获得更精准的信息。
10月,设计方案初具成果时,他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大数据领域的前辈。抱着向对方取经的心态,他向前辈介绍了项目。
3个月后,这位前辈向玄亚潼表示,自己看到了他为这个项目的付出与坚持,愿意投资200万元。
资金到账,去年1月,玄亚潼找到外包商开发App。3个月后,测试版App上线,具备录入身体数据和健身数据的基本功能。同时,智能手套的制作也提上日程。
获得种子投资人追投
App虽然有了,但在玄亚潼看来有太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他着手组建团队自己开发。去年6月,母校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两位校友加入,研发队伍壮大。
两位队友做事靠谱,技术扎实,但对于健身行业却比较陌生。玄亚潼一边继续做产品改进方案,一边引导他们自己健身。“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健身,是没办法把产品做好的。”健身逐渐成了变型团队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对健身理解的增加,产品也不断改进。App增加了社交功能,用户可以在这里“PK”,或晒出健身成果,用以激励自己。10月,团队完成智能手套的基本算法,并制作出第一代工程机。
◆ 变型早期团队
为了获得更多有效用户,玄亚潼选择与健身房合作。去年下半年,团队初次尝试向健身房推广“变型”,“对方一听是App,二话不说就挂了电话”。
他想起2015年健身房联合抵制“全城热炼”、“小熊快跑”的事件。“我们一直在调整合作方案,要让用户、商家和自己三方共赢。”
方案改进后,团队在今年3、4月将着力推动与健身房的合作,计划采取特定活动,吸引健身房用户成为App用户,利用数据帮助提高用户健身效率,帮助私教更精准掌握学员情况,并合理提升用户进入健身房、上私教课的频次。
玄亚潼计划,吸引足够用户后,可以获得更多真实人物数据样本,用以建立更精准的人物画像,制定更符合用户身体状况的健身方案。
另外,他计划在App中添加搜索健身房的功能,类似于“大众点评”,让用户在线上选择健身地点。他还打算未来开设自己的健身房。玄规划,在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通过广告、硬件销售以及其他形式进行盈利。
App自上线起,自然增长到2000多名用户,7日留存率平均为25%。
本周三,变型获得投资人的种子轮追加投资200万元。
编辑 孙 娇 校对 魏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