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专访】如何打造一个消费者喜欢的品牌?
品牌第一问:你是什么?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家已普遍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各种似是而非的品牌理论乱捣浆糊,让企业家谈起自己的品牌时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作为局外人,不听还明白,越听越糊涂。用这种方式与顾客沟通,企业在品牌上的投入必然是竹篮打水,导致企业更加病急乱投医。
品牌存在于顾客认知之中,离开了顾客认知,就不存在品牌,至多是一个商标。
从顾客(最重要的局外人)角度看品牌,有三个依次发生的根本问题:你是什么?有何不同?何以见得?集中回答这三个问题,只需要15秒。15秒回答不了,就说明你的品牌需要体检了。这绝非危言耸听,且听我慢慢道来。
对本问题最简明扼要的回答就是品牌所归属的品类,品类名极少超过5个字,通常只需要两三个字。品类是顾客心智中对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分类,是顾客联想到品牌之前的最后一级分类。
而不是行业专家、行业协会或国家标准所采取的分类,更不是企业自己玩弄的分类,这样的分类或许有学术意义,但对于和顾客有效沟通而言则是伪品类。
顾客的标准是理解品类的关键,非顾客标准的分类顾客听了将会不知所云,要么继续追问「那是啥」,要么直接屏蔽你的品牌。由于信息爆炸,顾客心智疲于应对,屏蔽绝大多数信息是心智容量有限的必然结果和心理保护机制。
比如,格力是什么?我做过的测试中,听众一致回答「空调」。海尔是什么?回答总是四分五裂。由于「格力」和「空调」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关联性,导致顾客对「空调」产生需求时,脑海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品牌就是格力。结果就是,格力的利润率、利润总额、公司市值都远高于海尔。
顾客需要的是品类,反过来说,就是品类代表着顾客的真正需求。强大的品牌,就是品类的代表甚至代名词。例如微信,就强大到成为品类代名词。当人们问「来往」是什么的时候,通常不会回答「移动社交软件」,而是说「阿里版微信」。不得不说的是,「来往」是个糟糕的品牌名。
违反顾客标准就会出现「**是白电专家」或「**是厨电专家」这样的伪品类和伪定位。因为顾客思维是「我需要一台空调」或「我需要一台油烟机」,而非「我需要一台白电」或「我需要一台厨电」,所以顾客对具体品类有需求时无法有效关联「**是白电」或「**是厨电」品牌,导致品牌虚弱。试图代表伪品类的品牌都有病,得治。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开连锁羊汤店的创业者,但这个创业者认为「羊汤」听起来没有价值感,就给自己的门店挂牌为似乎更有价值感的「**羊杂割」。
这个创业者平时每次向别人介绍都要解释半天,最后不得不屈服于多费口舌的烦恼,自动改口说自己是做「羊汤店」的。可惜,虽然改口却不改招牌,因为招牌引起的潜在沟通成本在顾客那里,耳不听则不觉。
品牌第二问:有何不同?
对本问题的回答就是品牌的定位,即差异化。
这里的不同,不是企业自己认为的不同,而必须是顾客认可的有意义的不同,也就是顾客选择你的品牌而不是别的品牌的理由。企业家对自家品牌的不同总能够滔滔不绝,但绝大多数都是自认为的不同,即定位理论所反对的「内部思维」。而问一下顾客的感受,则全然不是那么回事。
对影响顾客选择来说最有效的不同就是「品类第一品牌」。iPhone就因为它是「全球智能手机第一品牌」而被爱疯了,不管山寨货做得和它有多相似多便宜。当手机皆智能后,「智能」二字就会被顾客抛弃,由此实现手机品类的进化,iPhone也就成了「全球手机第一品牌」。
如果你的品牌不是品类第一,又该怎么办呢?
这时你可以主打某种特性,成为专家品牌。当然,特性主张比较容易被模仿,但当众多模仿者出现并共同教育消费者的结果,就是这个特性有可能成为新的品类,物以类聚是也。如果你的品牌能够持续保持领先,则你最有效的差异化就出现了:新品类第一品牌。
有时候品牌主打的特性并不会分化成新品类,而是会演变成现有品类最重要的特性。如果你的品牌主导了品类最重要的特性,也就能够借此成为现有品类的第一品牌。
比如高露洁牙膏进入中国时,主打「防蛀」特性,通过密集的广告投放实现了高速增长。虽然「防蛀牙膏」并没有成为顾客公认的新品类,但消费者也被教育成认为「防蛀」是牙膏的首要特性,占据「防蛀」心智资源的高露洁借此成为中国市场牙膏第一品牌。
品类特性何时分化成新品类,是一个微妙的问题,一切取决于顾客认知的改变。仍以牙膏为例,设想妻子让丈夫「买支牙膏回来」,丈夫问「买什么牙膏」,如果妻子回答「高露洁」,则「牙膏」是妻子想到品牌前的最后一级分类,「防蛀」就只是特性而没有完成品类分化;如果妻子回答「防蛀牙膏」,丈夫再问「买什么防蛀牙膏」,妻子回答「高露洁」,那么「防蛀牙膏」就成了品类。
另一个主打特性的例子是,老板牌油烟机主打「大吸力」特性,教育消费者「大吸力」是油烟机最重要的特性,虽然并没有出现「大吸力油烟机」新品类(因为在顾客心智中普遍只分类到「油烟机」,具体特性只会在购买时具体考虑和比较),但老板借主导大吸力特性,销量反超方太,成为油烟机第一品牌。
因此领导者需要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两个字眼:品类名和品类首要特性。
品牌第三问:何以见得?
顾客对于企业传递给他的信息天生持怀疑态度。
对于「你是什么」的回答还好一点,因为顾客自己也想搞明白,但并非毫无怀疑。例如海尔说自己是冰箱,一些顾客会相信,另一些顾客就会质疑:我怎么觉得是洗衣机呢?而对于「有何不同」的回答,顾客持有最强烈的怀疑,因为这可是让顾客掏钱的理由,顾客当然会十二分慎重。
这时企业就需要提供信任状来解除顾客的疑虑。然而,对于企业提供的信任状,顾客同样抱持怀疑态度,所以信任状必须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或由第三方权威机构提供的证据,并且要符合顾客思维逻辑。
零风险承诺是提供信任状的常用方式,比如免费试用、无条件退货、满意才付款、长时间免费保修等。我们曾听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用户曾经买过格兰仕空调,就是因为经销商承诺保修6年,说明卖家对产品有信心,这就是顾客的思维逻辑。
不过该用户补充说自己还是太纯洁了,轻信了非专业品牌,因为没到6年格兰仕空调就撤出成都市场了。
至于「品类第一品牌」所需信任状,莫过于权威性的销量排名,所以加多宝会宣传「中国每销售10罐凉茶7罐是加多宝」(后来该广告因王老吉起诉其数据失实而被禁播),阿芙精油宣传「网上每销售3瓶精油2瓶是阿芙」,香飘飘奶茶则宣传「一年销售7亿杯,杯子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
另一些可作为信任状的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热销或口碑。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吃饭,国人都知道哪家餐馆人多去哪家。
而现在有了大众点评之类的口碑评价工具和「美味不用等」(又一个糟糕名字)这样的远程排队工具,顾客可以不到现场就获得餐馆的评价信息和排队信息,这就是第三方权威机构提供的信任状。
通常,企业会拥有多种信任状,但使用信任状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主要使用效力最高的一种而不要罗列出所有信任状。因为心智容量有限,顾客记不住太多,顾客转述时更不可能说出太多。
另外,多就是少,相信你都有感受:名片上印满各种头衔的人,多半并非什么真正重要的人物,因为成大事者需要聚焦。
本文来源:投资人说,本文转载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请联系绝活专访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