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值1400亿到缩水900亿,“康师傅”真的会消失吗?
1991年,一辆绿皮火车缓缓向前行驶,魏应行正眉头紧锁地望着窗外,这是他们魏氏兄弟从台湾来大陆投资的第三个年头了,当年带来的1.5亿新台币已经亏损过半,而大陆市场却迟迟无法拓展,顶新集团的小股东们正纷纷要求撤资,顶新的前途正如窗外的天色一样,灰蒙蒙的一片。
然而,魏应行不会想到,顶新集团的轨迹,将因为这次火车之行而彻底改变……
试水大陆
1988年,第一波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正兴起,28岁的魏应行成为了投资大军中的一员,他带着股东和极大的热忱来到大陆,寻找发展机遇。
回忆当年创业时的心境时,魏应行不止一次表示:“(那个时候)感觉形势大好,一想起大陆有12亿人口,什么东西乘以12亿,心情就激动。”
1988年,刚登陆的魏氏兄弟了解了一圈市场之后,决定还是做家族老行当——制油业。30年前,他们父亲魏德和,在家乡台湾彰化创办了家庭作坊式的鼎新制油公司,后改名为“顶新”,这也成为了顶新集团的发轫。
10年前,随着父亲魏德和的去世,顶新制油公司由四兄弟接管,却发现父亲在留下1000万新台币资产的同时,也留下等额负债,资产、债务刚好相抵,顶新公司陷入了极大的经营困境,为了寻求新的出路,他们决定到大陆闯一闯。
然而,现实却给他们狠狠浇了盆冷水。
1989年,魏氏兄弟一举拿下北京市政府颁发的第一个合资企业营业执照,创办了北京顶好油脂有限公司,创立了“来自台湾的食用油”。
为了打响品牌,上世纪80年代末,顶好油脂有限公司花重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那则火遍大陆的广告:由热播的台湾电视剧《星星知我心》女主吴静娴说出“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
广告火了,顶好清香油的销量却寥寥。以当时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大多数家庭都是买散油,这种定价中高端的食用油,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随后,魏氏兄弟又在内蒙通辽投资开办了一家蓖麻油精炼厂,但在1990年,整个蓖麻油市场行情大变,中国由蓖麻油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该厂在质量和价格上都不具备竞争优势。
1991年,蓖麻油精炼厂也关闭了。
魏氏兄弟的尝试并未就此停下,1990年,顶新集团在山东济南合资成立了顶利油脂食品公司,生产“康莱蛋酥卷”,但是,康莱蛋酥卷再次重蹈顶好食用油的覆辙,因价格偏高再次失败。
翻身立业
1991年,魏应行踏上出差的绿皮火车,不同于刚来大陆时的雄心勃勃,来大陆三年了,屡创屡败,带来的1.5亿新台币已经亏损过半,将来的路将何去何从?
车窗外天色渐晚,他掏出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准备靠泡面解决一顿。没想到,浓香的方便面很快吸引了车厢里的男女老少,不时有人询问哪里能买到这种方便面。
魏应行一个激灵,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这就是商机!
魏氏兄弟决定打一场方便面的硬仗!
吸取了顶好食用油和康莱蛋酥卷的教训,魏氏兄弟特地拜访了台湾风险投资家陈仕信。
陈仕信问他们:你们要做什么口味的方便面?卖多少包、单价卖多少才能做到既赚钱又有市场?设备投资要多少?哪里建厂成本最低又方便运输?生产技术哪里来?市场通路如何?怎么解决三角债问题?
一个月后,陈仕信收到了魏氏兄弟市场调研后的答卷。看完信后,陈仕信说了三个字:“可以做。”
初做方便面,四兄弟对此一无所知,当时在台湾,方便面是统一集团的天下,而在当时的大陆,统一集团也已经营了10 多年。
顶着巨大的压力,经过不断地试吃和改进,1992年8月21日,第一袋康师傅方便面在大陆隆重上市。对于“康师傅”的前景,魏氏兄弟心里没底,在大陆只是试开了一条生产线。
令人惊喜的是,“康师傅”一上线即以获得空前成功,适合国人的口味加上 1.98 元一包的价格,使得“康师傅”几乎一问世便成了国人心中方便面的代名词。
一条生产线3个月的订单,24小时内全部签完。每天清晨,天津顶益公司的门前就排起汽车长龙,经销商们翘首等待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康师傅”,有的客户甚至在公司门口席地而卧连夜等待。
仅一年的时间,康师傅就在天津上马了三条方便面生产线,迅速占领了北方市场。
到1993年,魏氏兄弟就依靠着“康师傅”把初到大陆时赔掉的钱赚了回来,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安全风波
康师傅一炮而红之后,顶新集团走向了飞速发展。
1994年,广州顶益食品公司投产,康师傅形成了一南一北的地区布局。1995年,设置了7个大区的生产基地,这一年,“康师傅”方便面销售额比1992年增长了60倍。
1998年,康师傅问世的第五年。从当年在大陆只有一条生产线,一跃而拥有78条生产线,年产方便面近100亿包。
仅用了7年的时间,康师傅就实现了资产增值150倍,康师傅正雄心勃勃地树立中国面王的地位。
1996年2月15日,迎来了康师傅难以忘记的一天,顶益(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上市。
到了1998年,在大陆发展一帆风顺的顶新集团带着“自我膨胀”心,开始将目光转回台湾,颇有点要“衣锦还乡”的味道。当时,台湾食品业最大的几家企业有“统一”和“味全”,顶新瞄上了有台湾乳制品第一品牌之称的“味全”公司,并迅速并购了台湾第二大食品集团味全公司,获得经营管理权。
而这次并购却为康师傅埋下了隐患,数次将顶新集团逼到危险边缘。
在并购了味全的第二年,顶新集团决定再度增持味全股份。但是,这次并购并不被当时台湾市场看好,味全股票顿时大跌,康师傅瞬间陷入了财务危机。由于业务拓展过快,以及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康师傅的现金流开始周转不灵,财务报表亮出红灯,股价的暴跌使财政状态进一步恶化,顶新走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迫于无奈,魏家兄弟决定出售康师傅持股权以获得救急资金。同年 7 月,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用 1.4 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康师傅 33.1889%股权,顶新的这次危机算是平稳度过,魏家兄弟也依然享有经营管理权。
2004年,康师傅年销售额一度蹿至200亿元。
然而,就在10年后,康师傅被味全拖下水,卷入了“馊水油”事件。康师傅授权台湾味全使用“康师傅”商标在台湾制造和销售“精炖葱烧排骨汤面”,而这款产品使用的却是供应商提供的劣质猪油。同时,被爆出顶新集团在台湾的其他油品也涉嫌有问题。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不得已之下,康师傅于2014年10月宣布终止对台湾味全公司的商标授权,自此,台湾康师傅变成了空壳。
自2014年以后,康师傅元气大伤,进入了业绩下滑通道。财报显示,2014年康师傅营收同比下滑6.43%,2015年营收同比下滑11.09%,2016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9.44%。
与此同时,康师傅的股价也从2014年年初的22港元每股左右一路走低,到2016年时其股价最低甚至下降为6.66港元每股,市值也缩水了六成多。
随着各种外卖平台的兴起,方便面逐渐被冷落,慢慢从主流食品成为边缘化的补充性食品,昔日辉煌正在渐行渐远。
在2011年时,康师傅控股总市值一度超过1400亿元港币,而仅仅5年多时间,康师傅控股总市值已经蒸发接近900亿港币,只有530.03亿港币。
1978年,魏氏兄弟的父亲魏德和去世,留下了顶新。
10年后,1988年,兄弟四人踏上大陆,闯闯运气,却次次受挫。
10年后,1998年,康师傅一炮而红,兄弟四人衣锦还乡,大手笔并购味全。
近20年后,2017年1月1日,顶新集团将在台湾的康师傅子公司解散。
又一个十年将来临,康师傅的路注定不会太平坦,据中国食品报报道,2016年,中国方便面行业,现有22家企业中,有6家退出市场,另外13家企业产量下跌。而位居行业前4名的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白象均在产量下跌之列。
康师傅该如何应对挑战,中国面王是将再造辉煌还是终将没落?魏氏兄弟下一份答卷又会是什么?也许对很多消费者来说,食品安全与质量才是一切的核心吧。